在主前 186 年,安提阿古四世繼位。
他強迫猶太人敬拜偶像,並接受希臘的風俗文化。
更加逼迫猶太人,不准他們行割禮、守安息日,逆者全家處死。
當時幾萬名不肯就範的猶太人,
包括男人、婦女、小孩及嬰兒,因堅守信仰殉道而死。
在主前 167 年,安提阿古四世率軍來到耶路撒冷,進入聖殿,將之褻瀆。
他在聖殿裡安放宙斯 (Zeus) 的神像,立宙斯的祭壇,並在宙斯壇上獻豬給宙斯。
豬在律法中是不潔之物、是絕對禁止吃的。
他甚至將豬血帶入至聖所,這至聖所是大祭司每年一次在贖罪日才可以進入的。
安提阿古四世所作這憎惡之事是前所未聞的,猶太人對他可以說恨之入骨。
安提阿古四世不但在耶路撒冷這樣做,還要把這種拜偶像的習俗推行到各地。
有一個敘利亞軍官率領一批士兵來到耶路撒冷城西的莫頂 (Modi'in) 小城,
高築希臘神像,並召人民來獻祭。 他對當地極有名望的
老祭司馬他提亞 (Mattathias) 威迫利誘,要他帶頭順服國王,獻祭給神像。
馬他提亞不從,但有一個猶太人為了討好長官,竟然上前獻祭,
馬他提亞見狀,怒不可遏,當場執起鐵鎚就把他殺了。
他的三兒子馬加比一不做,二不休,又把敘利亞軍官也殺了。
經他們登高一呼,凡是願意敬拜上帝,遵守律法,不願意順從去拜偶像的猶太人,
都來跟隨他們。 他們武裝起來,以游擊戰術對付敘利亞官兵和親希臘派的猶太人,
這就是猶太史上有名的「馬加比革命」。
革命開始沒多久,馬他提亞去世,臨終時指定三子猶大繼續領導。
猶大驍勇善戰,大家暱稱他為馬加比 (Maccabees),意思就是「執鐵鎚者」。
在主前 165 年猶大率領革命軍突襲,攻入耶路撒冷。
在基斯流月25日進入被沾污的聖殿,清除所有異教物品,聖殿終於重見光明。
在聖所中的金燈台,原本是點燃著不可熄滅的燈火,
已經因為沒有祭司打理而熄滅多時了。
當他們準備把修茸、潔淨了的聖殿奉獻給神時,
卻發現殿中只剩下一瓶純淨的聖油可用來燃點金燈台。
那瓶聖油只足夠燃點一天,但祭司需要八天才可供獻更多聖油。
結果,那一瓶聖油,竟奇蹟地燃燒了八天,使聖殿大放光明!
從此猶太人為了記念神的拯救與奇妙的作為,
每年基斯流月25日開始,一連八天,大事慶祝,並且舉行獻殿禮。
這節日被稱為 (Hanukkah),意即眾光節,也稱為修殿節。
每年家家戶戶於節慶期間,在家中、房頂上、行人道旁、會堂裡、
酒店內或在任何可放置的地方燃點燈台,又會互相送禮道賀,
到處充滿歡騰和感恩的氣氛。
修殿節的燈台有九枝,正中的那一枝通常比較高些,是用來點燃其他八枝的。
那八枝是記念節期的八天,在節慶期間,每晚會點燃一枝。
猶太人是以什麼樣的心境,期盼“彌賽亞”的來臨。
哈斯摩年王朝(Hasmonean,135-63BC)
可惜,西門所帶來的好景不常,爭權奪利之人類劣根性,
既便是靠流血爭取到民族獨立的馬加比兄弟也無法例外。
西門去世以後,接續的王國稱為哈斯摩年王朝(Hasmonean)。
西門被自己的女婿托勒密謀殺,托勒密的兒子
約翰革含(Yohanan Girhan,135-105BC)繼續作王,並兼任大祭司,
改用希臘名海克納斯(John Hyrcanus),向反抗希臘的馬加比父執輩
擺明他“親希派”態度。
為了在亞歷山大城希臘宮庭說話有分量,海克納斯主張走希臘路線。
除了學習希臘文,也 “入境隨俗”地沿用他們的風俗習慣。
敬虔的猶太哈希典人原本就對海克納斯稱王不以為然,因為他不是大衛王的後裔。
再因海克納斯個性高傲俗氣,好大喜功地長期在外爭戰,
忽略了他身兼大祭司的職責,愈發增加哈希典人對他的不滿。
在他的任內,親希派和敬虔派的衝突越來越厲害。
為了潔身自好,一些敬虔派退出政治舞台,這些分出來的
敬虔派自稱為“法利賽”人(Pharisees,分別為聖的意思)。
法利賽人與撒都該人
哈希典人大部分是馬加比革命時代殉難者的後代。
離開了政治舞台的法利賽人,從此專注於律法的研究維護。
正因他們屬“分別為聖”的一群,
與普通的老百姓(Amha-Aretz,People of the Land)不同。
每每提到耶路撒冷以外(如加利利)的Amha-Aretz時,語氣中含帶了輕蔑的口吻。
這派人在主耶穌的時代,約有6,000人,勢力很大。
法利賽人多半屬中產階級。
在政治思想上,他們是國家民族主義派;
在宗教上,他們是猶太教的正統派。
除舊約外,他們更恪守口授傳統的教條,注重外表,以行為達到“聖潔”的標準。
身為大祭司的海克納斯,當哈希典人離他而去的時候,孤單無助之下,
唯有投靠在社會上較有財勢的親希派,親希派也樂得擁戴當權派。
親希派在宗教上尚稱保守,並不持守“口授律法”,在政治上卻是野心勃勃。
他們稱自己為“撒都該人”。“撒都該”名詞的來源有各種說法,
但是大部分的解經家認為,“撒都該”這個稱呼來自“撒都”(Zadok)。
撒都是所羅門王時的大祭司,從所羅門王開始,撒都的家族一直擔任聖殿的大祭司職位,
直到放逐巴比倫為止。(《王上》1:8,2:26-27;《結》40:46,44:15,48:11)
海克納斯於105BC去世後,他的兒子亞利多布一世(Aristobulus Ⅰ)繼承王位,
並兼任大祭司,卻被他的妻子亞歷姍娜(Salome Alexandra)毒死。
亞利多布弟弟亞歷山大嚴尼(Alexandra Janneus 103-76BC)繼位成為大祭司。
嚴尼性情暴虐乖戾,可稱為哈斯摩年王朝的大敗類。
正當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衝突最多的時候,他加入撒都該人與在野的法利賽人對抗。
猶太人自相殘殺,這個內戰延續了六年,至少有五萬的猶太人在戰禍中斷送了生命。
僅在耶路撒冷,嚴尼就殺了6,000人,並將800個法利賽人釘十字架。
嚴尼死後,亞歷姍娜女王掌權,任派海克納斯二世為大祭司。
然而海克納斯對政治沒有興趣,他的兄弟亞力多布二世(Aristobulus Ⅱ)是親希派,
聯合了撒都該人,想要奪取海克納斯的權勢。
亞歷姍娜與海克納斯只好向法利賽人求救。
因此在亞歷姍娜女王任內,法利賽人在政治上漸漸得勢,
甚至有法利賽人從外地回來,為了幫助安定國家的局勢。
在表面上,似乎是兩兄弟在爭權,事實上,卻是撒都該人與法利賽人的百年權力爭奪戰。
就在此內戰相持不下的時候,羅馬人已經攻到了巴勒斯坦的權勢中心。
兄弟兩派在束手無策的情況下,分別向羅馬人求援。
這時候,羅馬的龐貝(Pompey),輕而易舉、不費吹毛之力地入主了猶大地,
取代了哈斯摩年王朝。
兄弟鬩牆,焉得外禦其侮?西元前63年,龐貝將軍滅了北方西流基人,
以東人的後裔希律王佔領了耶路撒冷;
西元前37年自立為王,結束了猶太人百年的自由獨立。
然而馬加比革命的強烈民族主義精神,卻仍然在每一個猶太人的心中燃燒。
---------------
大約是西元六年,一群哈希典人軍隊的後代,
在加利利人猶大的帶領之下,揭竿起義,反抗羅馬統治。
這一群激進派的愛國者,自稱為“奮銳黨” (Zealots)。
他們中間的“匕首黨”(Sicarri),更是激進者中之最,
常常做出恐怖的行動,不僅是對羅馬人,
也是對政治理念與他們不合的猶太人。
這些激進派相信,只有耶和華神有權利統治猶太人。
在他們的理念中,愛國行動與宗教的敬虔是一回事,
甚至可以為這個宗教理念而死,因此拒絕付稅給羅馬政府,
更是拒絕在巴勒斯坦使用希臘文,也絕不和羅馬人談和。
在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位奮銳黨徒西門。
在猶太人的宗教生活中佔極重要地位的 “會堂”(Synagogue),
相傳在放逐時期就有了。會堂就是“聚在一起”(Assembly)的意思,
在巴比倫時,會堂取代了耶路撒冷的聖殿,
是猶太人教導、學習律法,以及敬拜祈禱的地方。
有的甚至也是平民學校,福利機構、及社交場所。
回歸後雖然重建了聖殿,會堂仍然四處林立,
成了文士們抄謄、教導及研究律法的中心。
會堂由長老領導,文士管理,
並有權柄將犯規的信徒逐出會堂(excommunication),
斷了他們與宗教社會生命的臍帶。
這就是《約翰福音》所記的那對父母,他們不敢在法利賽人面前
承認耶穌醫好他們生來瞎眼的兒子,唯恐被趕出會堂。(《約》9:13-22)。
-------------------
從舊約末代先知以斯拉、尼希米、及瑪拉基(大約450-400BC)以後,
直到主的使者向施洗約翰的父親顯現,其間耶和華神沉默了400年。
那麼,什麼才是耶和華的道呢?
法利賽人認為摩西在西乃山不只是領受了耶和華神的律法,
另外又由天使得到了許多的規條,只是沒有記載下來,
由摩西口傳給約書亞等長老(《出》18:19-20;《民》1:16-29)。
如此代代相承,再經拉比在會堂中口述。
所以這些自西元前400年開始的口授規章,經年累月傳遞下來,
到了西元200年前後,就匯集成了現在的《密西拿》(Mishnah)。
猶太人對於這些口傳的規章特別重視,
其中僅是有關安息日的禁規就有39條,每條加以詳述,洋洋24章。
《密西拿》與《革馬拉》(Gemara,口傳律法註釋)、《米德拉什》
(Midrash,聖經註釋)合稱為《塔木德》(Talmud),
是猶太教認為地位僅次於聖經的經籍。
--------------
在耶穌的時代,各宗教黨派中人數最多的應該是法利賽人。
法利賽人建立並且控制各個會堂。
在猶太戰爭(AD66, AD131)期間,法利賽人是反戰的。
他們退居到耶路撒冷城郊的占尼亞(Jamnia),
靜心地研讀查考摩西五經,以及拉比們的“口述傳統”。
就在西元 90到92年間,拉比們完成了舊約的正典(Canon)。
猶太各宗派在第一世紀以後,
撒都該人因聖殿被毀而離去,
奮銳黨也在猶太戰爭以後消失,
愛辛尼人早被羅馬兵驅散,
碩果僅存的就是法利賽人。
他們忠心地維護律法,藉占尼亞學校的希伯來聖經及口傳律法《塔木德》,
兩千多年沿襲下來,就是現在的拉比猶太教(Rabbinical Judaism),簡稱猶太教。
Tuesday, August 24, 2010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